評審團

酷摩沙獎評審團

本次酷摩沙獎評審團成員由七位各領域專業人士組成,
 

評審團主席 張鐵志

台灣政治與文化評論人,活躍於華人世界的公共領域。現為《數位時代》雜誌首席顧問、《報導者》共同創辦人暨顧問,新型態政策節目《政問》主持人與主編,Financial Times中文網專欄作家。
曾任香港《號外》雜誌總編輯、《彭博商業周刊/中文版》創刊總主筆、端傳媒顧問。專欄文章廣見於台港中馬主要媒體來及其他國際媒體中文網,長期關注同志平權與公民運動,著有《聲音與憤怒: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?》、《時代的噪音: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》,即將出版新書文化評論集《燃燒的年代》。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。

長期以來,對於同志平權運動都一直很關注,在我過去的幾本書中也多有涉及,如書寫搖滾的《聲音與憤怒: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?》談David Bowie和性別文化,文化評論集《反叛的凝視》寫美國同志婚姻的鬥爭;我在香港擔任《號外》雜誌總編期間,更製作了一個「Gay and Proud」封面故事。這次有機會參與酷摩沙獎的評審更是意義非凡。
在台灣,在許多人的長期努力推動下,同志運動已經有大幅進展,但前方仍有許多制度和文化上的歧視與不平等。酷摩沙獎的意義就是要讓更多先鋒、NGO和企業,以及文化創作者的努力被看見、被珍惜,也讓這個社會更往真正的多元美麗邁進。

評審 曲家瑞

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教授,集媒體人、藝術家、作家等身分於一身。打造同志節目《TA們說》期望社會對同志及性別平權議題,用開放、包容、擁抱的態度,提供給大眾一個能夠了解同志文化和性平觀念的平台。

非常榮幸可以參與這次酷摩沙獎,欣賞這麼多優秀的作品,感受到創作者透過影像、文字...等為酷兒發聲的強大力量。
欣慰的同時亦希望,不要為了聳動、奪取觀眾的注意而失焦,失去作品本身應有的內涵與意義,真正的尊重與包容,是把良善與美融入我們的生活。
酷摩沙獎是一個里程碑,帶領我們見證演藝、娛樂、音樂領域有這麼多樣豐富的色彩與創造力,新聞媒體的推動不遺餘力,企業界的力挺,亦有更多不為社會所知,多年來默默地為酷兒站出來的先鋒英雄,以行動支持,為酷兒發聲。
身為這塊土地的一份子,我感到無比驕傲,期待酷摩沙獎持續照亮台灣,也讓我們的創意被世界看到。

評審 吳宗祐

MUZIK&co Intl.執行長、台北愛樂管弦樂團顧問、上海世博會台灣館音樂統籌、愛樂種子計畫發起人暨主持人、廣達電腦集團廣藝基金會顧問、文化部跨域合創計畫QA Ring 主持人、教育電台「收藏人生」主持人、台灣國際酷兒影展顧問

「同志平權運動」,看似政治正確,實則弔詭。生而為人,一出生就被剝奪的權利,必須透過努力爭取,在許多國家甚至冒著生命危險,才能享有的公平,不得不說代價很大,所求為何?就是「愛」,平等的愛。愛的層次可深可廣,落在公眾事務的層次上,透過立法及大眾傳媒是必要途徑,透過酷兒影展及首屆酷摩沙獎的辦理,讓大眾有更多視角了解及參與同志文化,同時也向前行者致敬。感謝所有的入圍者,以及一起在路上奮鬥的朋友們,有一天,所有的人都可以享有愛的權利、自由與平等,相信那天已經不遠了。

評審 吳禮強

資深媒體工作者,曾任《娛樂新聞》、《民生報》、《蘋果日報》記者、《中國時報》影視生活中心影視組主任。著有《你不知道的娛樂新聞》、《我的工作是爆料》等書。

很榮幸受邀擔任第一屆酷摩沙獎評審,這次經驗最大的收穫是,對同志議題與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
因為台灣尚未通過同志婚姻,過去許多人對同志之間的感情,可能只停留在「戀愛」這個階段,但擔任評審期間看了入圍影片、廣告、MV、新聞報導,發現結婚、組成家庭、甚至領養小孩,是被那麼多同志朋友渴望著。
很慶幸台灣有越來越多人對於同志釋出善意,也很遺憾還有很多人對同志存在既定歧見,希望所有的同志朋友都能活得勇敢,因為愛最大,因為我們都一樣。

評審 阮美嬴

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行銷企劃部主任。
曾經在性侵、愛滋領域當過社工,現在是熱線裡唯一認同為異性戀的員工,喜歡熱線裡什麼人都有。覺得同志運動中,異性戀沒有理由也不能置身事外。希望所有同志有任何需要都會想到熱線在身旁。

很開心有這個機會可以參與第一屆的酷摩沙獎,這個台灣首度以LGBT為主所設計的獎項,讓許多與同志相關的大眾文化、以及在此耕耘的人事物被看見。感謝這些在不同領域的努力,除了讓更多人認識和理解同志之外,也讓同志不孤單。希望酷摩沙獎的出現,能夠鼓勵更多同志相關的創作、呈現出更多元同志的樣貌。期待未來的酷摩沙獎也能繼續發展,使得更多不同的努力都有更多展現的機會。

評審 柯采岑

擦到邊的 90 後,臺大外文系畢業,現為女人迷網站總編。帶領女人迷為性別議題堅定發聲,深信文以載道的價值,相信給人力量就是給自己力量。

酷摩沙獎 Queermosa,看見福爾摩莎島上的酷兒同志們。台灣早有一群長年為性別議題與酷兒權益發聲的族群,以行動力開啟台灣的運動路徑,讓我們能一路走到今天。酷摩沙獎最重要的,是讓他們被看見,是傳遞台灣的運動精神與亞洲接軌,進而促成更好的性別未來。

評審 簡至潔

曾駐足台大園藝、社工、高醫性別所,也曾是拉子三缺一的DJ,女同志拉拉手協會、婦女新知基金會的一員。但若真要說起來,過去所經歷的一切就像是為了投入多元成家運動而鋪陳,將這近40年來對親密關係、對家、對性/別解放的體會與反省,親身實踐在運動裡。

我很榮幸擔任首屆酷摩沙獎的評審,坦白說,這不是我平日習慣扮演的角色,身為長期投身同志議題及多元成家立法運動的女同志,我比較習慣被(社會大眾)評審,沒想到終於有機會翻轉一下位置。
我認為酷摩沙獎的概念被提出來就饒富意義,這代表著今日台灣的同志文化已有更多樣化的發展,否則哪來那麼多不同獎項類別以及被提名人呢?頒獎本身也是創造「事件」,一方面提高同志議題在社會上的能見度,一方面鼓勵更多不同領域的工作者投身性別平權。
希望酷摩沙獎可以持續舉辦下去,也希望有一天,不僅是獎項與入圍者變多,而是連真愛聯盟、護家盟、下一代幸福聯盟、信望盟也能獲獎。不是「金酸莓」獎喔,是「真心悔悟」獎!

酷兒亞洲短片獎評審團

 

  • 台灣國際酷兒影展 Jay Lin

  • 雅加達Q!電影節、
    曼谷同志影展John Badalu

  • 北京酷兒影展 Xiaogang Wei

  • 東京國際同志影展 Sachiko Imai

  • 仰光同志影展 Billy Stewart

  • 上海驕傲電影節 Matthew Baren

  • 雪梨同志影展 Paul Struthers

  • 菲律賓粉紅影展 Nick Deocampo

  • 香港同志影展 Gary Mak

  • 南韓酷兒影展 Dave Kim